面對讚美,也許我們可以試著這樣說:
「你做得真好。我很好奇你可以再想出哪些不一樣的做法?」
「你幫忙擔任小幫手做的真得很好,但是我覺得你還可以更好,比如……」
那日,從美勞角蹦蹦跳跳走過來的阿莞,飛揚著她手上的公主繪圖。
端端正正的公主圖,很制式的在紙上跳舞。其實她畫得不錯,很有小女孩的風格。
「我畫得漂亮嗎?」
「不錯啊!這公主畫得很好。」
對我的回答,她顯然不滿意。
「老師,那我畫得很漂亮對不對?」
我笑著,然後問她,「我覺得很不錯,我已經回答你了,那麼你自己覺得漂亮嗎?」
「我覺得很漂亮。」
「那就對了。你覺得漂亮,那就漂亮了。」
「可是要你說漂亮啊!」
「為什麼一定要我說漂亮呢?我覺得你畫得很好,因為你很認真畫,所以我感受到你的用心最重要,不是嗎?」我問。
「可是老師你還是沒有說漂亮啊!」
「漂亮一定要說出口嗎?」
「嗯……」小女生歪著頭想著。
「換我問你好了。你覺得你畫得如何?」
「很漂亮!」她點點頭,給了一個肯定的回覆。
「嗯──」我也點點頭,告訴她,「我也這樣覺得呢。」
被讚美制約的孩子
對有些孩子而言,讚美似乎就如空氣般的讓孩子習以為常。假使孩子預期的工作成果得不到讚美與許可時,他們反而會出現不知所措、茫然與沒有自信的態度,更甚者,還會出現生氣、憤怒的態度。
對於這樣被讚美制約的行為,在我看來,總覺得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。
讚美的語言,不單是只有「你好棒!」「你最厲害!」等用詞。適當的讚美的確可以給孩子正向學習的動力,但是過度的讚美,卻會讓孩子習以為常,降低挫折忍耐度,甚至也會養成孩子敷衍了事的習性。
面對孩子的表現,也許我們可以試著這樣說:
「你做得真好。我很好奇你可以再想出哪些不一樣的做法?」
「你幫忙擔任小幫手做的真得很好,但是我覺得你還可以更好,比如,將牆角邊的垃圾清乾淨,那會讓你的『掃地長』工作做得更棒。」
「噢,我看見你做的了,很不錯的想法。再試試其他的吧。」
明確告訴孩子,希望哪裡可以做得更好;或者直接告訴孩子,你能夠好還要更好。不需要過度直接或誇張的讚美用詞,偶爾將孩子的優秀表現當成是一種理所當然。讓好的表現變成一種常態,對孩子來說,就是一種讚美。
跟孩子說話,在讚美與不讚美之間,該怎麼去拿捏,讓我非常的戰戰兢兢,因為我清楚知道,不同孩子有不同的特性與需求,我必須調整用字與遣詞,給予不同方式的鼓勵。
其實有些孩子是非常需要鼓勵的。
張貼所有孩子的作品
開學沒多久,我在教室門外張貼孩子的作品。
我的習慣是會將所有孩子的作品一律掛上。
我認為,無論大人的主觀眼光如何,只要是孩子用心做過的,就是好作品。
儘管在有些教育專家的眼光裡,對幼兒作品排排掛起的舉動不以為然,但我仍然認為對有些孩子來說,將作品展示出來是必要的。
當時安安站在我身邊,他安靜的一直看著我張貼完全部的畫紙。
「怎麼樣?有沒有看見自己的圖畫?」我問。
身材壯碩,看似粗枝大葉的安安,用著一種我未曾聽過的,似乎是受到深刻感動的音量告訴我。
「老師,我從來都沒有畫圖被貼起來耶!」
「真的嗎?」我訝異著。
安安是大班生,這學期剛從他校轉來。他的作品的確一向不是最突出的。
「對啊,因為我不會畫圖啊。」安安說。
「誰說你不會畫圖,我覺得你很認真畫圖啊!所以我才要將你的畫貼起來。」我說,「我一直覺得只要是認真做事的孩子做的作品,都是很棒的。」
安安原本緊閉著的雙唇露出了微笑。
「那貼起來,你高不高興呢?」我反問。
「高興啊!」他靦腆的,露出心滿意足的笑容,「我回去要跟爸爸媽媽說。」
第二天上學,安安帶著他的爸爸進教室來看他的畫,父子倆都是一樣的靦腆溫和的笑容。
走過窗邊,我聽見安安跟爸爸說,「你看,那是我的!」
安安的口吻是驕傲又開心。
這讓我感到安慰。
讚美必須更被謹慎使用
我明顯的感受到,安安是個需要鼓勵與讚美的孩子,他跟阿莞一樣都喜歡被肯定。但是差別在於,阿莞已習慣於享受讚美,因此當未獲得她自己所預期的讚美時,她對自己的自信開始有了質疑,也就會要求大人必須給予回應,這樣的表現在她身上是非常明顯的。
安安則不然,在獲得肯定的表現後,反而有了明顯的進步,因為他體認到,只要用心就是最好的表現。
即使在他過去的學習經驗中,沒有過多的贊許,但是在受到肯定,不管美醜都一視同仁的對待時,他知道他是被珍視的,因此他的進步也就有目共睹。
於是我這樣想,讚美的必要與不必要,到底尺度在哪裡?
許多孩子在不受讚美時,會表現出無法忍受的態度。認為自己遇到挫折,對挫折的忍耐度降低,於是這些生命經驗不多的孩子,可能開始選擇自我放棄,質疑不被肯定的失落感,希望引起注意,卻又害怕傷害。這樣的過程是一次又一次,大人卻往往渾然未覺。
無知卻又自以為是的大人,不是過度讚美,就是吝於讚美,往往沾沾自喜於自己明白兒童的心理,但卻傷害了孩子而不自覺,還頻頻以教養孩子的專家姿態出現。
我不禁戰慄,恐懼著可怕的教養思維,唯恐迷失在讚美的洪流裡。
假如讚美成了肯定孩子的手段與方式,那麼大人不也在不知不覺間,成了扼殺孩子自信與勇敢前進的可怕幫兇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