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少年最重視同儕關係,尤其男孩之間必定是「志同」了才能「道合」,而道合之後,才可能發展出相濡以沫、義氣相挺的情誼。現在的青少年若是志同於線上電玩,最後就會發展成一個個凝聚力堅強的社群網絡,從共有的電玩興趣逐漸延伸,發展出特有的溝通語言和相處模式,形成所謂的「青少年次文化」,這是青少年對電玩更加流連忘返的重要原因。
過去的青少年次文化是發生在實質的空間─保齡球館、撞球館、然後是網咖,N世代則群聚於虛擬空間;但不論空間如何轉換,想從中尋求同儕歸屬感的本質都是一樣的。
電玩逐漸發展成男孩在學校或與其他團體互動時的社交基礎,他們以熱愛電玩為起點,從線上的聯盟關係到下線後一起從事其他活動,或是以真實生活中的同學、朋友為基礎,相約在線上並肩奮戰,成為同仇敵愾的戰友。線上、線下的社交團體大致重疊,也讓男孩從中找到了歸屬感。以前,我們很難認可孩子總是關起房門,把自己孤立於真實世界之外;而今,男孩們卻往往以電玩展開社交關係,否則很有可能和同儕話不投機半句多。
即使電玩有其負面影響,但很明顯的,做為父母的我們還是很難讓N世代男孩完全和電玩隔離,而且要試著理解男孩以電玩、網路做為同儕認同基礎的潮流,最好還能自己下海進入虛擬現場,感受孩子與同儕之間的「新電玩文化」。
只是一知半解地批判,絕不可能讓孩子敞開溝通的大門,更沒有機會找出良方,指導孩子保護自己,以避開網路詐騙、上網成癮、網路霸凌,等潛藏的危險。全面防堵也絕非明智的管教之道,反而會換來不可修補的親子決裂,尤其是血氣方剛的男孩,很可能因為失去了他們最重視的同儕歸屬感,缺乏寄託的重心,而採用極端的方式來宣洩心中的怨恨。
因此,父母一定要先調整心態,開放心胸去了解網路與電玩的發展現況,看清它的弊害,但也要承認它的優勢。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主任王智弘就指出:「家長應該先試圖跟孩子『訊息同步』,理解孩子上網的活動、最喜歡的遊戲,知道背後吸引他的因素為何。家長不一定要認同,但至少要跨出善意的第一步。試著了解、接納,才有改變和溝通的可能。」
《教出好兒子 一點都不難!》野人文化
留言列表